close
軒轅春秋

有關傳說中最古老系統介紹武術的書”角力記”

聽說約唐朝時有一本介紹摔角 拳術 兵器的專書角力記但原書好像失軼了也有相當可靠消息說是被遣唐史將手抄本帶往日本藏在正倉院請那位有海外獨門消息解答一下吧
《角力記》:西元702年

武后開始實行武舉制。

唐歷代皇帝好武術

在宮中舉行角力之戲份。

http://sword.tacomall.com.tw/doctrine/history/history12.htm中國摔角的起源

在我國歷史上的記載

相傳是始于黃帝時代。

據龍于河圖及軒轅黃帝傳記載:“蚩尤銅頭鐵額

則角抵之法始于蚩尤”

而角抵之術即爲摔角之濫觴。

不過我們並無法考究摔角之術究竟是由何人、何地所創。

或許是因爲這項運動爲人類爲了爭取生存

與野獸、敵人搏鬥

且因爲這種迫切的需要

而一直發展與提升它的技術

來因應周遭的危險與環境。

在古籍中

“角力記”是中國僅知的一部記載摔角的書

內容記敍概述戰國至唐宋間有關角抵武術遞嬗的情形

其他則散見於史書之中。

且摔角之名稱亦因各朝代軍事、政治、文化、教育的影響而不同

現將歷代史籍中可考的名稱

列舉如下:   黃帝時代:角抵 -國技論略記載:“摔角其法

源出角抵”   周 朝:角力 -禮記月令篇記載“孟冬

天子乃命諸將帥習射禦角力”   秦 代:谷抵 -班史刑法志文中記載:“春秋之後

減弱吞小

並爲戰國

以爲戲樂

用相誇示

而秦更名曰角抵”   漢 代:角抵、角抵、相搏、相權──清代漢書補表中記載:“漢武故事亦雲:“未央宮中

設角戲

三百里內皆來觀”“元封六年夏

京師民觀角戲

于上林平樂館”   兩晉時代:相撲、校力、相貫   隋唐時代:角抵、角抵-隋書記載:“隋煬帝大業六年丁醜

角大戲於端門街天下奇技異能畢集

終月而罷”“郡邑百姓

每至正月十五

做角抵遞相誇競”。

角力記記載:“唐穆宗即位初年

幸神策軍

觀角抵戲

日晏方罷。

” http://www.ndown.com/pg/94172747.html 考古工作者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了唐代幡畫

畫面上爲兩人決鬥時情景

很象現代日本的相撲(圖六)。

在皇帝的喜愛倡導下

唐代社會上摔跤活動的開展是較爲普遍的。

《吳興雜錄》記載:“唐

中元節

俗好角力相撲

雲避瘴氣也。

”避瘴氣只是一種迷信

實際是農閒時的娛樂。

宋代《角力記》上記載

在五陵、鄱陽、荊楚一帶

“五月盛集

水嬉則竟渡

街房則相攢爲樂”。

在陝南、成都一帶

則設有擂臺比賽

“募橋市壯勇者

于山前平原作場

候人交(比賽)

贏者出場賞之

采馬擁之而去

觀看如堵

巷無居人

從正月上元至五月方罷。

”這種比賽的情景是何等熱鬧

竟至“觀看如堵

巷無居人”。

《角力記》還記載

唐朝末年

有一個摔跤能手

外號叫蒙萬贏。

只因他“拳手輕捷

擅場多勝

受賜豐厚

萬贏呼名從此始”。

“萬贏”可能有些誇張

但也反映了唐代摔跤比賽的頻繁和蒙萬贏的摔跤技藝之高。

http://zhjyx.hfjy.net.cn/Resource/Book/Edu/JXCKS/TS011094/0005_ts011094.htm  目前唐代文獻記載中的角抵

有一些是屬於雜技藝人表演的範圍

另外一些

則是上自宮廷

下至民間的習俗。

唐代的皇帝們

除了觀看神策軍的角抵表演之外

還在宮內組織了“相撲朋”

徵集擅長摔跤的“角抵之徒”

時時比賽。

唐僖宗時候有個著名的摔跤手叫作蒙萬贏的

會蹴鞠

也會步打球

還會拿彈弓打鳥

當然最擅長的就是角抵

就因爲這樣十四五歲就應詔進入了宮中的相撲朋

身手敏捷

成年後長勝不敗好多年

因此就有了“萬贏”這個名號。

軍隊裏面的角抵能手自然也不少

左右神策軍由於是皇帝的禁軍

經常會有接觸皇帝的機會

人們總希望能夠依靠這種技藝來獲得賞識

因此角抵的風氣更加興盛。

除了神策軍之外

地方軍鎮也常常推薦角抵出色的兵卒

再加上角抵的確能夠強健身體

因此成爲了軍隊當中最常見的娛樂活動之一。

晚唐的時候

長安的六軍宿衛往往是買得軍籍的城市遊民。

整天無事可做

有些錢的

就吃吃喝喝再做些生意;身材健壯的

就整日玩些角抵之類的遊戲。

這就是極端的情形了。

而在民間

角抵就更加流行

無論南北

都要在節慶的時候聚集比試角抵。

中南一帶的百姓

喜歡在大街上摔跤

四川人則是要到神社前面的平地上去比試

家家戶戶都出來觀看

密集得仿佛牆壁一般

等到勝負決出

神社就出一份彩頭獎給勝者

人們再把他擁上馬去

送走才罷。

而且這樣的熱鬧活動一直要從正月持續到五月

足足有一個聯賽那麽長。

由於角抵活動融入了傳統節日風俗中

當時一些身在異鄉的人們

於節日之際難忘家鄉習俗

就玩相撲以解思鄉之情

如《酉陽雜俎》記載:“荊州百姓郝惟諒

性粗率

勇於私鬥。

武宗會昌二年寒食日

與其徒遊於郊外

蹴鞠、角力。

”唐代民間俗好角力的風尚在傳世繪畫藝術中也時有體現。

敦煌藏經洞裏

藏有唐代幡畫相撲圖。

畫中人物赤身裸腿

形象逼真

是當時風行此項活動的真實寫照。

    在衣著方面

唐代相撲手下身穿的遠比前代狹窄得多

已經很難用“短褲”來指稱

應該說更類似於今天日本相撲手穿的“褲”(FUNDOSHI)。

莫高窟藏經洞的唐代幡畫上的相撲圖真實描繪了這一點。

在唐代

相撲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在皇帝祭祀天地之前

一般都要先看看相撲。

“文宗將有事於南郊

祀前

本司進相撲之人。

上曰:方清齋

豈合觀此事?左右曰:舊例也

已在外侍候。

”後來相撲給日本人學了去

日本天皇也設了“相撲司”管理相撲

每年七月都要觀看相撲活動。

而在身材上

雖然沒有今天日本人這麽誇張

但相撲手還是個個身材肥碩

如果業餘相撲手方槍槍去參加唐代的相撲

一定可以贏得滿堂喝彩。

那時候有一本書叫作《角力記》

記載了各處的角抵名家

有趣的是大多是南方人

不在浙江就在揚州

那麽說當時南方人種未必在這方面有什麽劣勢。

http://www.southcn.com/sports/special/20021109/200211140441.htm 宋朝的相撲

與我國現在的摔跤相類似而又有區別。

相撲是我國一項歷史悠久的運動

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角抵之戲。

《左傳》書:“晉侯夢與楚子搏

楚子伏

己而鹽其腦

是以懼。

”莊子雲:“以巧鬥力者

始乎陽

常卒科陰

大至則多奇巧。

”先秦時

雖無角抵之名

而有角抵之實。

《史記》載“是時二世在甘泉

方作觳抵、俳優之觀。

”下引應邵注雲:“戰國之時

稍增講武之禮

以爲戲樂

用相誇示

而秦更名曰角抵。

”角抵之戲是相撲的原始形式

肇端於先秦

經過歷代王朝的繼承與發展

到了唐宋時期已經相當成熟

特別是在宋代

達到鼎盛期。

北宋不僅有了官方組織的正式賽事

民間也經常舉行比賽

重要的摔跤學專著《角力記》也成書于宋初。

相撲在宋代有爭交、手搏、相搏、角抵、角力等多種叫法。

“今世俗相搏謂之相撲”。

“角抵

今相撲也。

”“相撲、爭交

謂之角抵之戲。

”“角抵者相撲之異名也

又謂之爭交”。

在這多種叫法中

相撲是通俗的名稱

也是最廣泛的叫法。

必須說明的是

“手搏”與“角抵”原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是兩種不同形式的競賽活動

這點徐哲東先生已經有詳細的考辯

此不贅述。

http://encyc.sports.cn/history/historical_data/2005-03-24/518326.html
其實我有找到日本網站的介紹

不過日文只能勉強看懂

要我翻譯實在很困難。

據找到的資料顯示完整的原書應該不存在了(也可能是我沒找到)

不過有不少相關記載確有散見於各書中。

另外

我阿爸才是摔角、相撲的愛好者

敝人只是跟著看而以...

角力協會,角力棋,角力服,角力國手高偉倩,練角力,角力比賽,角力鞋,角力衣,角力規則,文化大學角力角力,角抵,相撲,黃帝,神策軍,正倉院,唐宋間,唐穆宗,林平樂館,端門街

字典|徐志摩|散文|陶淵明|千字文|人間詞話|朱自清|修辭|三國志|成語|詩|家|水滸傳|三十六計|寓言|三字經|唐詩|言情小說|十二金釵|西遊記|典故|紅樓夢|李白|西廂記|龍族|張愛玲|聊齋志異|三國演義|儒林外史|

軒轅春秋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41503453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玩樂天下 的頭像
    玩樂天下

    玩樂天下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