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宣導品採購

軍機商委....一問 ?

為啥要軍機商委?現有哪幾項?效益如何?未來方向?THANKS..........................................................
航太產業為十大新興工業之一

為達到全面推動產業升級的競爭策略

政府在擬定航太工業政策之際

扮演著相當重要的關鍵因素。

其中

軍機策略性商業維修政策以技術移轉民間

扶植國內航太產業升級

即是一個相當成功的例子。

本文以台灣航太產業技術移轉為主軸

探討軍機商維政策對我國航太產業技術移轉的影響

並參考文獻歸納整理台灣航太產業的技術移轉模式及未來展望等。

主要架構為第一、我國目前航太產業概況及其特性;第二、技術移轉觀念及模式;第三、軍機商維政策及未來軍工廠國有民營

對我國航太產業的影響;第四、我國航太產業未來展望探討。

前言一個國家的工業衡量指標

通常以「航太工業」的發展水準來評斷。

台灣位於亞太經濟區域中心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

已具備相當完整的工業結構與充沛人力資源。

而航太產業是一項技術、資金、勞力、經驗密集的產業

且維繫著相關產業

如機械、電子、資訊、材料、自動控制等產業技術升級重任;在先進國家「航太工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科技發展與產業升級工具。

因此

經建會為策進工業整體發展、提升工業技術層次

於民國80年在國家6年國建計畫中明訂航太產業為十大新興工業之一

並於該年相繼成立航太工業發展推動小組(簡稱航太小組)及工研院航空與太空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簡稱航太中心)

以進行航太工業的推動任務。

國內航太廠商在政府大力推動及經過多年的努力發展至今

在結構件、內裝件、發動機零組件、系統件以及維修等

已有相當豐碩的成果。

惟近年因全球景氣蕭條

加上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

美國國內遭受重大打擊

航太維修事業更見萎縮。

然因亞太地區受此事件影響較小

且大陸及台灣相繼加入WTO

接踵而至的商機不斷浮現。

歐、美等航太大廠近期更紛紛來台洽談設置分公司、生產及維修中心等事宜

顯見有意將市場轉移至亞洲地區

而與國外大廠技術合作獲取技術移轉亦是國內廠商所樂見的。

再者

以往國防武器自行籌建能量維修的國軍

在二代兵力的陸續成軍

開創了國防武力發展的新紀元。

但在國防預算逐年刪減降低及國軍精實方案推動下

現階段的後勤體系「重任務

不重成本」的運作模式

將不符企業的經營效率

且後續作業維持費恐無法有效支援二代裝備正常運作之困境。

鑑此

國防部近年大力推動「軍機商維」政策

藉由廠級維修工作交付民間執行

以技術移轉達到國防工業根植民間

提升我國航太能力

可見軍機商維對國內航太工業之影響程度。

在我國積極推動全球運籌中心及兩岸入世所帶來的商機

將可預見未來亞太航太產業的熱絡。

綜上

政府政策的擬定及國內航太廠商藉由技術移轉與接受技術移轉的能力

在我國提升航太工業及推動進入亞太航太維修市場上

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我國航太產業概況一、台灣航太產業發展現況近年我國航太產業在政府與民間業者努力配合之下

雖然在一般高科技產業景氣低迷之際

依然創造佳績

顯示產業持續成長茁壯並邁向國際市場

包括在結構件、內裝件、發動機零組件、系統件以及維修等

已有相當豐碩的成果

目前台灣在航太產業的發展現況如圖一參考。

(註一)在航太產值方面

89年為252億元

90年可以預測增加至300億新台幣

其成長幅度大約增加19%

另據ITIS計畫預估今年(91年)我國航太產值將可成長至346億

(註二)預估成長率15.3%。

另一方面

因政府戒急用忍之政策鬆綁及大陸與台灣加入WTO

預期航空客、貨運商機浮現

勢必將增加需求。

此外

中華和長榮航空公司都將藉著與中國大陸航空業者的合作

以創造更有利空間

進而帶動整體航太產業活絡。

在軍機維修方面亦有商機及發展。

依美國洛克希德馬汀公司估計

(註三)至民國94年台灣軍機維修市場規模約170億元

如透過政府積極開放

創造有利發展環境

吸引國際軍機大廠來台與國內航太業者合作

藉空軍軍工廠國有民營的成功轉型

與國內維修廠擴建

屆時可締造每年100億元的維修產值

如能以此為基礎

再切入民航機維修市場

未來在亞太地區可爭取創造100億元產值。

全球雖受到美國911事件衝擊經濟不景氣

但亞太地區受影響較小且我國因此事件產生一些微妙的效果及商機。

台灣為國際航太大廠進軍中國大陸的最佳窗口

具有完整製造及系統整合等實務經驗

反而吸引多家國際航太大廠計畫來台

將生產線外包投資。

包括法商Snecma集團與華航洽談將在桃園設置亞太製造及維修基地、德國Becker公司設亞太機載航電設備研發中心、加拿大Messier-Dowty與公準精密公司及中科院合作設亞太起落架製造中心。

(註四)其中

全球最大飛機起落架製造商Dowty公司

已於90.12.7日由經濟部次長林義夫簽署技術合作備忘錄。

(註五)在面對未來市場變動之際

我國航太製造廠商更須著重於航太科技衍生應用方面的開發

思考研發相關機場與飛機駕駛艙保全的相關科技

藉此切入新興的利基市場。

對美國而言

年輕的一代已認為航太產業是傳統產業即將面臨轉型

故我國廠商可運用美國航太產業調整的過程

發揮我國產業特有的彈性優勢

爭取及開拓未來航太零組件製造的市場。

綜上述

顯示歐洲、美國航太訂單及維修有移轉至亞洲地區的趨勢

台灣航太產業呈現短空長多的現象

加上為因應大陸民用飛機維修需求

台灣具有完整的維修能量與周邊後勤支援體系

將可藉此機會發展為亞太維修中心

順勢跨入國際航太事業

未來前景可期。

(註六)據此

經濟部航太工業發展推動小組主任祝如竹透露

政府為積極推動國內航太產業

行政院將成立航空產業指導小組

並計畫在經濟部、交通部及國防部分別設置航空工業、航空服務及國防航空工業等三個分組

以提高航太產業主管的行政層級。

(註七) 二、航太產業之特性航太產業為高附加價值產業

在維修市場方面具有工作少量多樣

裝備、土地投資成本大

回收期程長等特性

通常廠商在未獲得長期合約前

都不願貿然投資

且在技術移轉接收上

較偏好以技術合作方式來進行

以避免投資風險及分攤成本。

參考工研院「航太工業市場調查研究」

(註八)學者廖正時「國內飛機製造相關產業間共生型態與最適聯盟策略之研究」(註九) 及學者藍兩家「航太產業新趨勢淺論航太工業與電子商務」

(註十) 經歸納航太產業具有下列幾項特性:(一)產業集中度高:大廠或具規模廠商

市場佔有率較高。

(二)典型金字塔結構之中衛體系:愈趨最終產品投資成本及金額愈大

故大廠商數量佔少數

而零組件廠商數量相當多。

(三)不易達到規模經濟:非大量生產

不易自動化及達到經濟規模

具少量多樣之工業特性。

(四)國際分工合作:產業間常以水平或垂直分工合作

以分攤風險。

(五)進入、退出障礙高:進入市場需投資不少時間、金錢、人物力

且因專屬性高亦不易退出。

(六)飛機開發時程長

且組裝與維修零件數量龐大:由於大型飛機通常使用上百萬個零件且開發時程長

故上下游間的協同與同步設計需更密集互動。

(七)航太產業週期循環長:相較於電子產品生命週期2年左右

而飛機製造產業產品一般可使用20~30年以上

維修保固嚴謹

故投入航太產業需完整的發展規劃。

(八)政府主導此業之發展:此產業有民間也有軍方

政府藉軍品(機)採購

低利貨款

以獎勵民間投資

或利用談判力量

運用互惠貿易

使國內廠商有機會進入國際分工合作。

(九)全球化運用:全球機隊服務

地理使用區域廣大。

技術移轉一、技術移轉之觀念一個完整的技術移轉

根據江炯聰先生參考傳播學理論(Communication Theory)所建構的技術移轉觀念架構

如圖二(註十一)所示。

首先因有技術提供者之技術創新

經由技術提供過程

將技術透過技術移轉通路

傳播至技術使用者處

並在使用者將技術加以學習之過程及活動。

技術引進後經過使用

有可能再衍生構想或需求

回饋給技術提供者

刺激技術再創新。

故技術移轉之範圍包含技術提供、技術本身、移轉通路及技術引進四個要素。

二、技術移轉之定義以管理觀點來看

技術包括了管理層面應用的知識

技術是附生於生產過程、公式、管理方法中的一種知識(Pen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玩樂天下 的頭像
    玩樂天下

    玩樂天下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