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基因

操縱基因扮演的角色??

就是~操縱基因扮演的角色??請趕快回答我~~那是學校要交的報告!!很急!!謝謝~~
孩子長大會變成什麼樣的人?諾貝爾得主?作姦犯科?社會上微不足道的螺絲釘?觀念中

似乎父母是影響子女最深遠的人

所謂「有其父(母)

必有其子(女)」。

但也有一派人士認為大家高估了父母的影響力

主張一切由個人基因操縱

教育的功能並不如想像重要

否則

為什麼同一個家庭會出現

性格差異如天壤之別的兄弟姊妹?甚至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實際情況中經常發現

朋友的影響力要超過父母

眾說紛紜

專家各持一說

激烈討論爭辯的結果

更令人無所適從

不知應該採信那一方

父母對於自己扮演的角色也深感迷惑?今天這個時代

許多舊的價值觀被推翻

到底我們該如何詮釋「教育」兩個字。

尤其

最近幾年

基因科學大行其道

科學家認為基因不僅操縱一個人的外貌

尚且左右人類行為、思考、聰明、才智、感覺、個性、記憶、人格、創造力……

連一個人樂觀或憂鬱也和基因扯得上關係

英國生物學家利德萊(Matt Ridley )甚至指出

人類只是基因的棋子。

社會學家達金斯(Richard Dawkins)同意這一點:「人們以為一切完全操之在我

實際上大半是恣意妄為的基因在背後主導」

神經醫學也證實

人類行為和腦神經細胞的反應聯結有很大關係。

美國心理學家哈利斯(Judith Rich Harris)女士1999年發表的《教育無用嗎?》(原文 The nurture assumption

德文書名稍有更動)

造成一時轟動

引起廣大爭議和震撼

帶來一場思想革命

在這本厚達七百頁的書中

根據作者的觀點

父母親像工廠裡的作業員

是可取代的

子女成龍成鳳

個性害羞或外向

和父母無太大關係。

她在書中舉許多例子

證實父母親在子女生命中扮演的角色相當有限

最理想的情況

頂多開發孩子基因中已有的潛能

並加以誘導

但對子女的人格、特性、興趣、脾氣、心態和家庭環境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力

哈利斯舉最簡單的例子

移民家庭中

即使父母堅持

只以原來母語和子女交談

但仍無法阻止孩子受朋友、同學、玩伴影響

以當地語言為母語的趨勢

哈利斯進一步直接了當指出:「塑造、決定孩子性向

主要在於他們所認同的交友圈

家庭只是”過去”

家庭裡既沒有終身伴侶

也不會是將來工作的地點

同齡友伴才是現在、未來」。

無可否認

父母善待或虐待子女

可能讓他們快樂或不快樂

但和人格養成沒什麼關係。

更何況

人格性向必須透過社會團體才會顯現出來

因此

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公司交往接觸的同伴對象

其重要性超過父母。

根據許多科學家的研究證明

聰明才智屬天生

家庭環境幾乎毫無發揮作用的餘地

美國加州大學曾經作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選了九十對四到七歲的兒童

這些孩子生活在同一個家庭

但彼此沒有血緣關係

例如

其中一個

或兩個都是收養來的孩子。

結果

心理學家瑟佳爾(Nancy Segal )發現

家庭環境對聰明才智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

如果有

為什麼養出來的孩子差異這麼大?最典型的例子是

在同一個

或不同家庭長大的雙胞胎(尤其是同卵)

長大後行為、性向幾乎沒有太代差異。

而兄弟姊妹在同一個家庭中長大

接受同樣的影響

甚至睡同一張床、吃一樣的食物

卻產生不同的個性。

除了基因

另外必須考慮的是

不管父母怎麼強調

他們是如何一視同仁

實際上

還是有差別

不可能毫無軒輊

況且

就算真的完全公平對待

子女的反應和也不會一樣。

如果從這個角度思索

教育豈不多餘?這麼說

一些嘗試啟發孩子對文學、藝術、科學、大自然興趣的父母

不就是白費心思?如果孩子習慣隨手把髒衣物扔在客廳沙發上

屢勸不聽

父母也只好自認倒霉

因為

這也是基因天惹的禍?「簡直太過份了!

」您一定不贊成。

反對的人認為

基因科學的研究仍在起步階段

經媒體擴大渲染

聽來像煞有其事

表面看來

人類思維方式正在進行革命

但是

對教育子女已經出了問題的家庭而言

基因說只會給父母帶來更大困擾。

德國教育心理學教授培勒特教授(Christoph Perleth)並不贊同哈利斯這種

引起天下父母恐慌的「父母無用論」

他舉例說明他的想法:「一朵鬱金香

雖然基因註定它是紅色

至於這朵花將枯萎或茂盛

則視光線、水份、肥料、照顧是否充足而定」

培勒特教授又說

音樂家的子女通常也具備音樂天份

根據研究調查

證明這不完全和基因有關

絕對音感在腦細胞的成形發生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年

它也可以透過訓練來加強

音樂家庭提供這項有利條件

所以

比一般小孩具音樂天賦。

雖然才華天份大半與生俱來的

培勒特認為絕不能抹殺後天環境的影響力及重要性

如果讓孩子及早在學前多方接觸、挖掘、啟發

有計畫地誘導

才華、潛能甚至可以經學習得來

至少

有七種能力適用這種方法:語言、數學、空間觀念、身體的靈巧度、音樂、繪畫和社交能力。

法國思想家在二百五十年前盧梭就提出歷久彌新的看法

他認為人類的教育來自下列三項

即:本性、人和事物;「本性」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和能力;「人」教導我如何利用、發展這些天賦和能力;「事物」讓我們在接觸、實現的過程中學習、吸取經驗。

那時候

盧梭當然不可能有基因觀念

不過

民間流行的諺語在人民心中根深柢固:「祖先身上的血

將在子孫血管裡繼續流」。

毋庸置疑

中外學者專家都承認

嬰兒呱呱墜地時便已具備先天稟賦與性向

如果把教育視為一門專門藝術

在本性、人和事物這三項不可抗拒因素限制下

已經決定教育這項藝術不可能完美的事實。

即使如此

當日常生活中牽涉到升學、教育、原則、秩序、言行舉止、責任感

父母還是子女第一個求助人選

所以

父母的思維觀念仍影響下一代

例如

雙親經常在子女面前爭吵、對孩子漠不關心、缺乏管教、喪失原則……

都將導致子女畏縮、怯懦、抑鬱、人格分裂等負面傾向

造成永難磨滅的陰影。

相反的

父母親也可以發揮正面影響力

例如

目前流行的「零到三歲」理論

這段期間

腦神經細胞仍有開發塑造潛力

如果善加利用

效果絕對可觀

有心栽培子女的父母萬萬不可錯過。

但是

專家也警告

許多媽媽整天疲於奔命

帶孩子參加各式各樣才藝班

把時間排得滿滿

表面豐富充實

實際上不知不覺造成永難彌補的傷害。

他們強調:「孩子需要時間

摸索、建構自己的世界

父母的責任是幫他們打開這扇窗

必要時提供掌握、學習的方法

而不是揠苗助長

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尤其

許多父母求好心切

努力塑造所謂天才兒童

反而戕害子女心靈

影響日後人格發展

針對這一點

皮爾雷特教授表示:「我們的社會不只需要天才

如果大家都是天才

這將成什麼世界?」。

參考資料 http://www.tangben.com/German/children.htm
基因不會完全操縱人的發展應該跟後天的教育也有關吧.....

史恩哈利斯,哈利斯堡,理查 哈利斯,菲爾哈利斯,哈利斯制,提普哈利斯,丹尼爾哈利斯,史恩哈利斯資料哈利斯,培勒特,基因,諾貝爾得主,Richard Dawkins,朋友的影響力,Christoph Perleth,盧梭,Judith Rich Harris,利德萊

轉學考|高職|幼稚園|高中|大學|課程|國小|制度|科技大學|私立|國中|畢業|研究所|體育班|教案|宿舍|暑期輔導|專題|雙碩士|基測|學歷測驗|日間|曠課|暑修|進修|夜間|專科|綜合高中|建教班|技術學院|公立|

基因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32805544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