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故事

西廂記的故事

我要問有關西廂記的故事大綱人物.背景.作者....越詳細越好最好可以有相關的詩詞歌賦、或是考試題目
故事大綱 民間傳說之 -- 西廂記 《西廂記》是中國著名的民間傳奇故事之一

唐貞元間書生張珙

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

發生愛情。

時河橋守將孫飛虎兵圍普救寺

強索鶯鶯為妻

崔夫人當眾許願:有退得賊兵者以鶯鶯許之

張珙馳函好友白馬將軍杜確發兵解圍。

然崔夫人嫌張貧寒而賴婚

張珙相思成疾

鶯鶯在侍婢紅娘撮合下

夜奔西廂探慰張珙

事為崔夫人發覺

拷問紅娘

紅娘據實以告。

夫人不得已而將鶯鶯許配張珙

但又借口不招白衣女婿

迫張上京趕考

鶯鶯與張珙滿懷離愁而別。

鶯鶯空守西廂

思嬉戲君心切

和紅娘一道耐心苦等。

張生終於中了狀元

衣錦榮歸

和鶯鶯團圓。

http://www.greatchinese.com/gods/xixiangji.htm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西廂記》是我國較早的一部以多本雜劇連演一個故事的劇本。

《錄鬼簿》及明初朱權《太和正音譜》都記錄在王實甫的劇目裏;而且從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和《太和正音譜》的引文看來

文字同今本《西廂記》基本相同。

有關王實甫生平的資料很少

《錄鬼簿》說他“名德信

大都人”

並記錄了他十三種雜劇。

從他在《破窯記》中流露的“世間人休把儒相棄

守寒窗終有崢嶸日”的思想和在《麗春堂》中抒發的宦海升沈的感歎看來

他可能是一個在仕途失意的文人。

明初賈仲名吊王實甫的〈淩波仙〉詞說:“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

鶯花寨明風風排劍戟

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

”顯然他也是一個熟悉當時勾欄生活的劇作家。

王實甫的戲劇除《西廂記》外

現在流傳的還有《麗春堂》、《破窯記》兩種

以及《芙蓉亭》、《販茶船》的各一折曲文

成就都不很高。

《破窯記》寫呂蒙正與劉月娥的愛情故事

影響比較大。

《西廂記》是王實甫的代表作

當時就深受讀者歡迎。

因此

賈仲名的〈淩波仙〉詞又說他“作詞章

風韻美

士林中等輩伏低。

新雜劇

舊傳奇

《西廂記》天下奪魁”。

  宋金時期

說唱崔、張故事的作品

有趙令寺〈商調·蝶戀花〉鼓子詞和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等。

戲曲方面有宋官本雜劇的《鶯鶯六?》、金院本的《紅娘子》、南戲的《張珙西廂記》等。

到了元代

這些各自在南北流行的唱本、劇本

又重新在大都、杭州等戲劇發展的中心都市匯合

南北戲曲得到交流。

王實甫的《西廂記》雜劇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王實甫把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改寫為戲曲

雖故事基本相同

題材卻更集中

反封建的思想傾向也更鮮明了;又改寫了曲文

增加了賓白

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

藝術上也有所提高。

《西廂記》第五本的情節在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裏就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在《西廂記》裏更明確地體現了“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題思想。

第五本沒有前四本寫得好

主要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還沒有為劇中提出的問題提供合理的解決辦法;當時的現實社會還沒有為劇中人物的美滿結局提供豐富的素材

而並非由於它們出於不同作家的手筆。

在《西廂記》的長期傳刻過程中

文字上又經過後人的修改

因而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版本

即在同一個版本裏

也存在一些前後不一致的地方

但不能根據這些表面現象得出第五本不是王實甫的作品的結論。

第二節:西廂記的思想內容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根本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

歌頌了鶯鶯和張生為自由結合而反對封建勢力的鬥爭

並明確提出“從今至古

自是佳人

合配才子”(〈南呂宮·瑤台月〉)的要求

以反對從封建家族利益出發要求門當戶對的婚姻。

王實甫《西廂記》更以同情封建叛逆者的態度

寫崔、張的愛情多次遭到老夫人的阻撓和破壞

從而揭露了封建禮教對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殘

並通過他們的美滿結合

歌頌了青年男女對愛情的要求以及他們的鬥爭和勝利。

雖然愛情故事的主人公鶯鶯與張生是出身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對佳人才子

但在故事的長期流傳過程中

人民突出了他們的熱情、勇敢等等新的品格

並在他們的美滿結合中寄託了自己的希望。

王實甫的《西廂記》正是充分體現了這種思想感情和願望

使它成為數百年來封建禮教束縛下的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幸福的讚歌。

  崔鶯鶯是個深沈、幽靜的少女

她有著美麗的容貌

又“咸黹女工、詩詞書算”無所不能

卻被深深地閉鎖在寂寞的閨中

並由於“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終身早就許給了“花花公子”鄭恒。

她無法驅遣自己青春的苦悶

因此在遇到青年書生張珙時

就一見鍾情。

到“隔牆酬韻”和“佛寺鬧齋”之後

她對張生的感情更深了一層。

隨著她身上愛情萌芽的滋長

她越來越不滿於老夫人的約束

並遷怒於紅娘的跟隨

她說:“俺娘也沒意思

這些時直恁般提防著人;小梅香伏侍的勤

老夫人拘系的緊

則怕俺女孩兒折了氣分。

”在孫飛虎兵圍普救寺、張生下書、老夫人許婚之後

鶯鶯滿心歡喜

以為幸福在望;哪知老夫人食言

一場喜事化成無窮苦惱

從而激起了她對老夫人更大的反感

也提高了她對那“口不應心的狠毒娘”的認識:  ……俺娘呵

將顫巍巍雙頭花蕊搓

香馥馥同心縷帶割

長攙攙連理瓊枝挫。

白頭娘不負荷

青春女成擔擱

將俺那錦片也似前程蹬脫。

俺娘把甜句兒落空了他

虛名兒誤賺了我。

  ——第二本第四折〈離亭宴帶歇指煞〉  在老夫人賴婚之後

鶯鶯一方面由於老夫人拆散他們的姻緣而開始了內心的反抗

一方面又怕老夫人的威嚴而不敢行動。

作者細緻地描繪了她的心理矛盾。

她請求紅娘為她去張生那裏問病

但當她看到張生的回信時

又忽地向紅娘發起脾氣來:“小賤人

這東西那裏將來的?我是相國的小姐

誰敢將過簡帖來戲弄我? 我幾曾慣看這等東西?告過夫人

打下你個小賤人下截來!”她要紅娘帶信

口說是叫張生“下次休是這般”

但寄去的卻是約張生月夜私會的詩簡。

當張生應約而來時

她又翻臉不認帳

把張生教訓了一頓。

經過幾次波折之後

她終於與張生私下成親。

鶯鶯是個相國小姐

她的家庭教育和貴族身分

使她在熱烈追求愛情幸福的時候

不能不產生一些懷疑與顧慮

從而不斷加深了她內心的矛盾和精神的苦悶。

同時由於封建家庭防範的嚴密

一個少女在封建社會輕易向人表示愛情時所可能遇到的風險

使她不能不採取隱蔽曲折的方式來達到目的。

作者通過一連串的戲劇衝突

既善意地嘲笑她與封建禮教鬥爭中所流露的弱點

同時細緻地描繪了她性格裏深沈、謹慎的一面

顯示了作者對生活觀察的細緻、深刻

體現了他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所達到的高度。

  劇中男主人公張生

在作品裏實際是以一個窮書生的身分出現。

作者洗刷了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裏過多的輕狂、庸俗的表現

突出了他對愛情的執著和專一。

他一見鶯鶯便深深地愛上了她

並通過聯吟、請兵、琴挑等多種方式的真誠努力以獲得鶯鶯的愛情。

他為了鶯鶯而寧願為棄功名、廢寢忘餐

甚至身染沈屙

對鶯鶯的愛情一直沒有改變。

  作為一個書生

作者也寫出了他在鬥爭中軟弱的一面。

老夫人賴婚之後

他竟要“解下腰間之帶

尋個自盡”;鶯鶯賴簡之後

他也說:“此一念小生再不敢舉……眼見休也。

”但作者更主要的是突出了他對愛情的大膽追求

讓他和鶯鶯在紅娘的幫助下取得了愛情的勝利。

另外

張生身上某些近於輕狂的表現

是為了迎合小市民的低級趣味而加以渲染的

並不符合人物性格發展的主要傾向。

  紅娘是劇中另一主要人物。

她是崔家的婢女

有著一種受壓迫受奴役者的是非標準和從這種是非標準出發的正義感。

她性格爽朗、樂觀、聰明而勇敢

而熟悉這封建家庭內各個人物的性格和弱點

因此不論和鶯鶯的衝突

或和老夫人、鄭恒的鬥爭

都顯得特別機警和老練。

她是幫助崔、張克服自身弱點和對老夫人的鬥爭取得勝利的關鍵人物

是作品裏對封建禮教最具有衝擊力量的光輝形象。

  紅娘最初對崔張的結合並不想有什麼幫助。

張生第一次遇見她並作一番自我介紹時

她以“得問的問

不得問的休胡說”搶白了他。

對於崔張的隔牆酬韻

紅娘的態度也是比較冷淡的。

但在逐漸看到崔張間的真摯愛情和老夫人的背信棄義之後

便由對崔張的同情進而積極幫助他們的鬥爭

為他們出謀劃策、遞簡傳書

並率直而善意地嘲諷他們的弱點

促進他們的結合。

她常常不滿張生的書呆子氣

俏皮地說他是“傻角”

是“文魔秀士

風欠酸丁”

有時“酸溜溜螫得人牙疼”。

在鶯鶯賴簡之後

張生不知所措

紅娘就責備他“沒人處則會閒磕牙”

在《拷紅》一折裏(注:明清人依照傳奇的體裁

替《西廂記》每一折都安了個題目。

《拷紅》是第四本第二折的題目。

)

還說他是個“銀樣鼠槍頭”。

對鶯鶯也是這樣。

鶯鶯看到紅娘帶來的張生的簡帖

假意發怒

紅娘立即指責她“不肯搜自己狂為

則待要覓別人破綻”

並進一步揭露她內心的秘密:“對人前巧語花言

沒人處便想張生

背地裏愁眉淚眼。

”紅娘對她的批評是如此尖銳:  把似你休倚著攏門兒待月

依著韻腳兒聯詩

側著耳朵兒聽琴。

(白)見了他撇假偌多話:“張生!我與你兄妹之禮

甚麼勾當!”(唱)怒時節把一個書生來?歆。

歡時節——(白)“紅娘

好姐姐

去望他一遭!”將一個侍妾來逼臨。

……  ——第三本第四折〈紫花兒序〉  在老夫人發覺鶯鶯與張生的私情之後

鶯鶯與張生驚慌失措

她從容鎮靜

勇敢地在老夫人面前為他們辯理:  信者之根本

……當日軍圍普救

夫人所許退軍者

以女妻之。

張生非慕小姐姿色

豈肯區區建退軍之策?兵退身安

夫人悔卻前言

豈得不為失信乎?……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

一來辱沒相國家譜

……使至官司

夫人亦得治家不嚴之罪。

官司若推其詳

亦知老夫人背義而忘恩

豈得?賢哉?……  ——第四本第二折  她巧妙地應用“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的方法

搬出老夫人百般回護的“家譜”進行反擊

說得老夫人無言可對

不得不應允了崔張的婚事。

《拷紅》一折實際上成了紅娘對老夫人的審問和指責

集中地體現了正義對虛為、愛情對禮教的勝利。

  紅娘是出於對受封建勢力迫害者的同情來為崔張奔走出力的。

張生曾許她以金帛拜謝

她立即生氣地責備了他

這就突出了她熱心為人的高貴品質。

作者把這種品質集中體現在一個婢女身上

為崔張故事增添了新的民主思想內容。

  老夫人是鶯鶯、張生、紅娘等人物鬥爭的主要物件

代表劇中主要矛盾的一個方面——封建禮教勢力。

她是治家嚴肅的相國夫人

一心守著“相國家譜”。

當孫飛虎兵圍普救寺

鶯鶯有被“賊漢”搶走的危險時

她曾將鶯鶯許嫁與任何能夠退兵解圍的人。

但在張生獻策、兵退身安之後

便馬上變卦

著鶯鶯對張生以兄妹之禮相見

並打算以金帛來打發張生

堅持她不招白衣秀士的家譜

充分表現了她的陰險和狡猾。

  老夫人表現上是愛女兒的

但她愛的具體內容就是嚴厲的管教與防範

實際上愛的是“相國家譜”。

因為她家“無犯法之男

再婚之女”

怕辱沒了家譜

才捨不得將鶯鶯獻與“賊漢”。

一當鶯鶯違背“相國夫人”的道路而追求真正的幸福時

卻硬要拆散他們的姻緣。

她好象處處為鶯鶯著想

卻處處給鶯鶯帶來痛苦

這更顯示了封建禮教殘酷的本質

同時也塑造了以“慈母”面目出現的封建家長的典型。

  作品中的惠明送書

表現了一個火頭僧人的豪俠性格

諷刺了僧侶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

在基本主題之外反映了更廣泛的社會生活

同時塑造了一個佛門叛逆者的形象。

  作者在張生、鶯鶯、紅娘對老夫人的鬥爭取得勝利之後

讓張生聽老夫人安排上京應試

並一舉及第

回來與鶯鶯團圓

一方面表達了作者“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

有它的積極意義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對封建勢力的讓步。

www.greatchinese.com/gods/xixiangji 參考資料 知識
一、和其他中國文學比較:王實甫《西廂記》(《崔鶯鶯月待西廂記》)的故事

並非王實甫平空獨創的。

它的最早來源

是唐代文人元稹寫的短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

王實甫的《西廂記》和董解元的《西廂記》情節大體相同

但在許多方面

前者比後者有更進一步的創造和提高。

王實甫充分發揮了戲劇藝術的長處

使矛盾衝突更加激烈

心理描寫更加細緻

語言更為優美精練。

由於王實甫的藝術天才和精心創作

本來一個老而又老的傳說故事

經他點化而妙手回春

煥發出奪目的光輝

使《西廂記》成為中國古典戲劇中最富藝術魅力的作品之一。

二、文學史上的貢獻:《西廂記》在藝術上也有極高成就。

它情節曲折

波瀾起伏

懸念叢生

引人入勝。

全劇主要有兩條矛盾衝突線

這兩組矛盾錯綜交織

相互發展

使整格劇情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常給人山重水複、柳暗花明之感

獲得了強烈的戲劇效果。

更直得稱道的是

《西廂記》曲詞典雅華美

嫵媚綺麗

作者常能結合劇情

寫景抒情

緊密交融

構成濃郁而悠長的詩境。

正因為《西廂記》文辭優美

詩意淳厚

所以數百年來

它一直享有詩劇的美名。

有些文人讚譽《西廂記》為「雜劇第一」、「北曲之冠」

是不無道理的。

三、其他除說王實甫寫《西廂記》時

整個身心都沉浸到作品裡頭去了

創作緊張階段

它常常夜以繼日

通宵達旦的寫

對一詞一句

都仔細琢磨

認真推敲

以致全搞還沒寫完

人就先累趴下了。

但是他只要一醒過來

即使坐不住

躺在床上也堅持要寫

最後竟大兔一口鮮血

手握著筆死去了。

所以有人說

「長庭送別」以下的第五本

是關漢卿續寫完的。

這個傳說雖不一定是事實

卻反映了人們對《西廂記》的高度推崇

這部雜劇優美的文辭和淳厚的詩意

可以說完全是王實甫嘔心瀝血的結果。

西廂記是我國較早的一部以多本雜劇連演一個故事的劇本收錄在王實甫的劇目裏;而且從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和《太和正音譜》的引文看來

文字同今本《西廂記》基本相同。

有關王實甫生平的資料很少他可能是一個在仕途失意的文人。

王實甫的戲劇除《西廂記》外

現在流傳的還有《麗春堂》、《破窯記》兩種

以及《芙蓉亭》、《販茶船》的各一折曲文

成就都不很高。

《破窯記》寫呂蒙正與劉月娥的愛情故事

影響比較大。

《西廂記》是王實甫的代表作

當時就深受讀者歡迎。

因此

賈仲名的〈淩波仙〉詞又說他“作詞章

風韻美

士林中等輩伏低。

新雜劇

舊傳奇

《西廂記》天下奪魁”。

    王實甫把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改寫為戲曲

雖故事基本相同

題材卻更集中

反封建的思想傾向也更鮮明了;又改寫了曲文

增加了賓白

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

藝術上也有所提高。

中華文化研究院-燦爛的中國文明 這裡有有關西廂記ㄉ東西...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415另外西廂記有3個版本元稹《鶯鶯傳》是唐人傳奇

傳說根據元稹本人經驗而改編

描寫張生於佛賜與鶯鶯相見後即癡戀對方

鶯鶯由一開始理性拒絕轉而情投意合

然而張生到外求取功名後卻另娶妻子

書寫「尤物禍國說」

認為尤物禍國殃民

仁人君子不可沉淪癡迷

以分手結局收尾。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是宋代諸宮調作品。

唐元稹寫《鶯鶯傳》以後

北宋時秦觀、毛滂用〈調笑令〉

趙令寺用〈商調·蝶戀花〉鼓子詞歌詠過鶯鶯與張生的故事

但都比較簡單

在內容上沒有什麼發展。

《西廂記諸宮調》是在崔張故事經過了民間長期流傳的基礎上寫成的。

它根本上改變了原作的主題。

以崔張出走和最終團圓代替了張生拋棄鶯鶯的悲劇結局;糾正了原作認為鶯鶯是“尤物”和稱許張生始亂終棄的行徑為“善補過”的封建觀點。

在《西廂記諸宮調》裏

鶯鶯已不再是受盡委屈只能寄哀婉於尺牘詩柬的柔弱人物

作者著力表現了她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和對愛情的大膽追求。

張生也被改寫成有情有義、始終忠實於愛情的正面人物

他和鶯鶯一起為自由結合而鬥爭。

老夫人一意阻撓鶯鶯與張生自由結合

是典型的封建勢力的代表

作者把她和鄭恒等放在同鶯鶯等相對立的地位加以諷刺和揭露。

對於這兩組人物

作者表現了明顯的愛憎

從而第一次賦予了崔張故事以鮮明的反抗精神

使故事獲得了新的生命。

更可貴的是作者塑造了紅娘和法聰的形象。

紅娘在《鶯鶯傳》裏原不重要

而在《西廂記諸宮調》裏這個下層奴婢卻成為活躍的人物。

王實甫《西廂記》是元代雜劇

接著董解元改編結局情節後

王實甫更著墨於人物性格刻畫與曲文優美書寫

紅娘、鶯鶯、張生形象飽滿

勇於挑戰傳統禮教權威的壓迫。

因此三者的關係在於劇情的一脈相承

但《鶯鶯傳》以悲劇收尾

且不脫傳統迂儒論述

《西廂記諸宮調》則另闢新結局

使張生成為有情有義的人物

加強紅娘與老夫人的戲份

到了《西廂記》更吸收前作精華

人物刻劃入微

敢於挑戰封建禮教束縛

曲文亦極其細膩

因而廣為受人稱道

更成為金聖嘆的六才子書之一。


例句|造句|詩詞|大綱|語句|筆畫|怎麼說|字義|隸書|對聯|稱謂|辯論|辭典|古文|相似|邀請函|主旨|楷書|字彙|解釋|成語|發音|怎麼唸|文言文|注音|題目|意思|部首|

故事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02100058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玩樂天下 的頭像
    玩樂天下

    玩樂天下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